图文并茂带你看《安徽制造业发展报告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1-30 04:33

  图文并茂带你看《安徽制造业发展报告习总强调,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,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;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。近年来,安徽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学习习总关于制造强国重要论述,认真落实习总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,锚定“三地一区”战略定位,坚持新型工业化方向,聚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,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。

  2012—2022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.5%,增速居全国第4、中部第1、长三角第1位。2022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.9万亿元,居全国第10位,其中,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.4万亿元;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,占GDP比重26.5%,较上年提高0.3个百分点,推动全省经济实现从“总量居中、人均靠后”向“总量靠前、人均居中”的历史性转变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。2023年上半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9%,高于全国3.1个百分点。

  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,大力推进制造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,突出链群协同、串珠成链、聚链成群、集群成势,大力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,构建万千亿产业体系。2022年,汽车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、绿色食品、现代化工、新型建材、有色金属、优质钢材、智能家电(居)、橡塑制品、节能环保、生物医药、纺织服装等15个产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。

  ——先进制造聚链成群。把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,梯次构建以世界级集群为引领、国家级集群为骨干、省级集群为基础的培育发展体系。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,大力实施汽车“首位产业”培育工程CQ9电子官方app下载,推动整车、零部件、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,2022年汽车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00亿元;2023年1—7月,全省汽车产量123.5万辆、居全国第2位,新能源汽车产量43.2万辆、居全国第4位。加快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,2022年光伏产业营业收入1954.9亿元、增长118.9%,总量居全国第4位;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400亿元,增长150%以上。加快打造世界级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,“中国声谷”成为首个以“中国”冠名、首个部省合作共建的国家级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,集聚企业2005家,实现营业收入2050亿元;科大讯飞成功推出星火认知大模型,标志安徽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
  ——产业链条韧性增强。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导向,聚焦集成电路、工业母机等细分产业链,清单式摸排“卡点”“堵点”,制定重点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指导目录,“一链一策”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每年滚动实施“工业强基”、“揭榜挂帅”、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以上。集成电路形成从设计、制造、封装、测试,到装备、材料等较完整产业链条,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企业470多家。工业母机整机产品种类多样化,细分龙头各具特色,依托一批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形成强链固链的创新优势。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不断完善,芜湖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全产业链机器人集群。工业软件在三维工艺设计仿真、工业设备声纹诊断、量子芯片设计等领域技术攻关成效卓著,聚焦CAX、CAPP等大型工业软件创新发展,依托77家骨干企业不断补链延链。

  ——产业生态系统塑造。坚持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资金链“四链融合”,加快构建全方位、多要素融合嬗变的制造业发展新生态。坚持创新引领,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,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、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第3、第5位,打造科大硅谷、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高能级成果转化平台。推动绿色发展,构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,培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65家、绿色园区17个,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.8%。强化人才支撑,举办“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”“领军人才培训”“新徽商培育”等活动,近5年累计为制造业企业培训各类人才超3万人次。发挥资本作用,打造涵盖十大新兴产业的总规模2000亿元“基金丛林”,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向339家企业投资113亿元,18家企业实现IPO上市;深入开展“十行千亿万企”融资专项行动,2023年上半年已为28万户中小微企业发放8310亿元。深化开放合作,成功举办五届世界制造业大会,集中签约项目3021个,实际完成投资超万亿元。持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沪苏浙在皖投资占省外制造业投资项目比重60%左右。加强政策支持,坚持惠企利企导向,2023年出台实施“降成本23条”,为全省企业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23.2亿元。

  坚定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和“三个没有变”,坚持培优育新、招大引强,健全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,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,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。

  ——培育主体扩总量。2022年底,全省工业企业达16万户。深入推进“个转企、小升规”,截至2023年6月底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121户、居全国第6位。

  ——专精特新强支撑。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,制定出台专精特新企业扩面认定管理办法,截至目前,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854户,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597户,居全国第8位。

  ——龙头培育壮脊梁。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,累计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56户(其中,制造业企业51户)、超千亿元工业企业6户(其中,制造业企业5户),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6户,铜陵有色、海螺集团连续五年入围“世界500强”。

  充分发挥创新活跃强劲优势,将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旗帜性抓手,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制造业领域创新成果加速涌现。

  ——搭建创新平台。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,创建智能语音、玻璃新材料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数量居全国第3位,布局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8家。截至目前,累计培育省企业技术中心1818家、省工业设计中心569家,其中,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1家、居全国第5位,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、居全国第6位;培育省产业创新中心33家、省技术创新中心19家、省实验室15家、新型研发机构132家。

  ——推动成果转化。在全国率先实施“三首”政策,累计培育“三首”产品1375项,大孔径磁共振医疗成像系统、卷对卷双面同步光刻机等一批产品(技术)填补国内空白。上线运行“羚羊”综合服务平台科产板块,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723项。

  ——锻造产业韧性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,组织7家企业完成国家工业强基工程专项,94家企业完成86项省级制造业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,其中,应流机电航空发动机、凯盛科技100μm厚度以下柔性玻璃盖板减薄技术等23项产品(技术)实现国产替代。

  加快制造业动力变革、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,不断提升制造业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,努力让更多安徽制造畅行全国、畅销世界。

  ——从市场占有看位势之变。全球10%的笔记本电脑、20%的液晶显示屏、50%的光伏玻璃在安徽生产,全国20%的光伏组件、15%的家电、10%的新能源汽车是“安徽造”。

  ——从单位产出看效率之变。全面推广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,改革管理成果获中国管理科学促进奖。2022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20.8万元、营业收入405.8万元。在全国首创“亩均英雄贷”,2023年以来新发放2025亿元,超2022年全年。

  ——从数字转型看动能之变。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,实施“数字领航”、数字化普及、“行业大脑”培育等十大工程。2023年以来为1948户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,推动1.6万户中小企业使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,3821户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。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,累计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“双跨”平台3个、居全国第5位,打造世界级“灯塔工厂”4个、居全国第3位。

  回顾过去,安徽制造业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挺起了坚实脊梁。

  立足当前,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、动能强劲、大有可为的上升期、关键期,在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、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,必将大有可为、大有作为。

  放眼未来,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战略谋划,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锚定“三地一区”战略定位,明确打造“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”奋斗目标,为新时代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确立了方向、开启了新路。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总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助力安徽制造向安徽“智”造、安徽创造迭代升级,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实践中担当新使命、展现新作为。

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皖B2-20080023